产品名称 | 物理指标 | 化学指标 | 单价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
保温料 | 0mm≤粒度≤2mm | C≥98% | 3000.00元/吨 | 葛华杰 | 查看 |
电阻料 | 8mm≤粒度≤25mm | C≥98% | 3700.00元/吨 | 葛华杰 | 查看 |
保温料 | 0mm≤粒度≤2mm | C≥98% | 3100.00元/吨 | 葛华杰 | 查看 |
电阻料 | 8mm≤粒度≤25mm | C≥98% | 4000.00元/吨 | 葛华杰 | 查看 |
石墨化增碳剂 | 8mm≤粒度≤25mm | C≥98.5%;S≤0.05% | 6900.00元/吨 | 葛华杰 | 查看 |
大连石墨谷:贝特瑞入股,年产48.5万吨人造石墨及年产1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
由黑龙江省石墨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次为一期项目开工,投资61.6亿元建设石墨谷碳材料产业新城项目,项目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建设年产1300吨碳纳米管、年产48.5万吨人造石墨及年产10万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项目,计划2025年底前建成投产。此外,二期项目正在积极推动,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天然石墨负极项目。两期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7亿元,年税收约6.5亿元,提供就业约2000人。该项目将建设成为东北**家先进碳材料研发、绿色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物联网协同、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匹配和消纳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加速打造中国石墨产业“硅谷”,推动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
2024-03-12
贝特瑞硅基负极产品性能与大圆柱电池高度适配
公开资料显示,贝特瑞深圳市光明区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已基本完工,设备陆续进场。据悉,该硅基负极项目为公司2022年规划,总投资50亿元,生产基地建设从接洽到开工,仅用时三个半月,预期一期1.5万吨产能会在2024年陆续建成投产。 贝特瑞深耕负极材料领域20余年,是国内*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该硅基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奠定公司在高端负极材料市场的**地位。贝特瑞硅基负极出货量行业**,目前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第五代产品,比容量2000mAh/g 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 以上。在产能方面,目前已拥有硅基负极产能 5000 吨/年,并规划2028年形成约5万吨/年硅基产能。 公开信息表明,硅基负极材料在能量密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膨胀较大,极片易收到损坏从而导致循环寿命下降,大圆柱电池的极片为受力均匀的圆柱形,在极片发生膨胀时不易受到损伤,因此更兼容负极,未来大圆柱电池的量产有望成为硅基负极材料应用的主要增长点。同时,大圆柱电池对硅基材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大圆柱电池成组效率低,硅基负极需要更高首效、更高比容量以匹配正极,降低容量损失。其次,大圆柱电池温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硅基负极需要开发更低膨胀、更加稳定的结构确保*佳性能。此外,硅基负极材料要持续提升性价比,保持长期的应用优势。 贝特瑞深度钻研产品工艺,提升硅基负极产品性能,加强与大圆柱电池的适配性。公司产品线总经理庞春雷表示,针对高首效要求,贝特瑞通过引入元素将SiO2缓存基体预先转化为非活性物质,实现**库伦效率的提高,同时**均匀掺杂技术提高首效。针对高比容量要求,贝特瑞通过微纳结构优化,来提升材料比容量。针对低膨胀要求,贝特瑞通过可控预留空间多级复合结构设计,研发孔隙可调的硅基复合材料;采取微米结构多孔化方式,减轻膨胀应力;硅/石墨等搭配优化;各种方式实现低膨胀、高性能。(信息来源:财经网)
2024-03-05
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企业营收十年来增长近20倍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广东“新春**会”后,2月27日,在广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动员部署会上,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雪琴发言表示,将加快推进向新型锂电池、钠电池、新型储能、太阳能等产业前沿材料、高端装备、新兴技术工艺等方向的创新发展,加快技术及工艺迭代更新。 据介绍,近五年,贝特瑞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5亿元,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中国负极材料市场的垄断,连续14年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全球**;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日本松下、韩国三星等全球锂电池头部企业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成为全球*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科技创新型企业。 贺雪琴称,在国际化发展方面,贝特瑞作为首家出海建设海外基地的电池材料企业,分别在印尼、摩洛哥落子,打造布局优势;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构建**行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产业群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抓住产业调整期,提升产业链整合与优化能力,扩大市场、供应链、生产和品质等方面的优势,2022年营收突破250亿元,十年来增长了近20倍。 “这些年,我们注重新能源技术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贺雪琴说,贝特瑞在2010年组建行业内首家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已打造新能源材料领域计算与仿真、材料合成及工程化、分析测试、应用开发、产学研合作五大创新平台,截*目前获授权专利507项,此外主导及参与制定的26项国际和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大力推动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创新,来自布局未来。”贺雪琴表示,接下来将继续立足新能源材料发展方向精耕细作,加快推进向新型锂电池、钠电池、新型储能、太阳能等产业前沿材料、高端装备、新兴技术工艺等方向的创新发展,加快技术及工艺迭代更新,更好发挥行业领军企业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推动变革升级,助力行业前行。
2024-02-29
贝特瑞:2023年净利润16.51亿元
02-27
2024